王永庆早些年因家贫读不起书,只能去做生意。16岁王永庆从老家赶到嘉义开一家米店。那时候,嘉义已经有米店近30家,市场竞争十分激烈。那时候只有200元的王永庆,只有在一条偏远的小巷里租一个极小的门面。它的米店开设最迟,经营规模小,更不要提名气了,没有优点。新开业的那段日子,没买卖,门庭冷落。
一开始,王永庆背米各家各户推销产品,一天下来,人不但累得够呛,效果也不是很好。谁去买一个小贩上门推销的大米呢?可怎样才能打开市场呢?王永庆确定从每一粒米上开启突破点。
那个时候的中国台湾,农户还处于手工作业,因为水稻收种与加工制作起步晚,许多碎石子的脏物非常容易夹杂在米里。许多人在煮饭以前,都需要淘好多次米,不太方便。但是大家早已习以为常。
王永庆却从习以为常中找到突破口。他与两个弟弟,一点一点将混杂在米中的秕糠、沙石什么的脏物捡出去,然后卖。一时间,小镇上的家庭主妇们都觉得,王永庆售卖的米性价比高,免去了洗米的烦恼。那样,一传十,十传百,米店生意日趋火爆。
那时,消费者全是上门买大米,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,很不方便。而青年人又没时间顾及家务活,买大米的消费者以老人多见。王永庆留意到这点,因此积极送门服务。这一便捷客户的服务深受欢迎。那时候都还没“送上门”一说,提升这一服务就等于是一项壮举。
王永庆并不是送至消费者门口敷衍了事,还需要将米倒入米桶里。假如米桶里还有旧米,他就把旧米倒出来,把米桶弄干净,然后把新米倒入,再将旧米放入顶层,那样,旧米就不至于因储放过久而变质。王永庆这一细致的服务令消费者深深感动,获得了不少的消费者。
如果给新顾客送,王永庆就仔细记录这户人家米桶的容积,而且问家中有几个人用餐,几个成年人、几个小孩,每个人食量怎样,由此推测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,记在本子上。
王永庆细致、求真务实的服务,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大马路尽头的小巷里,有一个卖米并送上门的王永庆。得到名气后,王永庆生意愈发火爆。
通过一年多的资本积累跟客户累积,王永庆办了一个碾米厂,在繁华热闹的沿街处租了一处比之前大数倍的房子,沿街做门面,里屋做碾米。就这样,王永庆从小小米店正式开始他后来名震台湾首富的事业。